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线段图,来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运用乘法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区分倍的问题中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语言表达、严谨审题等能力,注重几何直观的作用,通过多种直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并为学生提供参与几何直观活动的机会,积累用图示学习数学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尽管孩子对倍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知道“1份量”(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但这些数学语言远没有“几个几”容易理解.教学中要设计了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只有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便于学生在比较和抽象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学习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在学生初步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选用的数量尽可能小些,并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以前所学生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仅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等两个因素有关,为下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好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实验的相关过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具与教具:
弹簧秤、橡皮泥、烧杯、水、棉线、鸡蛋、食盐以及由学生自制的装有沙石的小药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增减瓶内的沙石来改变它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或师生互动形式的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探究性的实验,使实验成为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2.本节课在教学结构上采用了分层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分层示标(提出问题)——逐层探究——扣层应用——依层评价”的结构来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2.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1)先测重力g; (2)再测视重f拉; (3)浮力f浮=g—f拉
二、运用迁移、提出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曹冲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象的质量和石头的质量相等?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最终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课题。
教学说明:“曹冲称象”也是我为本节课与下一节课埋下的一个伏笔。在本节课中,我将利用“曹冲称象”引入排液体积的概念。在下一节课中,我将让学生设想“阿基米德称象”的过程并比较它与“曹冲称象”的异、同点。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一猜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点拨: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因此猜想时要从物体与液体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猜想只要合理即可。
各小组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归纳为:
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5.浮力的大小可能与被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
对于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知道。
教学说明:通过有目的的创设情境,使同学们的猜想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避免了混乱和漫无目的的猜想,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中的理念。
四、根据猜想,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小药瓶、橡皮泥、大烧杯、清水、弹簧秤等),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必要时,老师帮助补充和完善,最后确定实验方案。
五、分组实验: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第一与第二组的完成实验探究(一):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第三与第四组的完成实验探究(二):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探究(一):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秤、大烧杯、水、学生自制的装有砂石的小药瓶。
实验方法: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将物体浸没在水中,通过调节瓶内的沙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
a.每小组两人,两个人要做好配合,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b.实验时要使物体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
c.读数时,要等弹簧秤的指针稳定后再读数。
用多媒体展示三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密度)无关。
实验探究(二):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秤、橡皮泥、大烧杯、水。
实验方法: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通过改橡皮泥的形状,探究浮力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
a.每小组两人,两个人要做好配合,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b.实验时要使物体浸没在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
c.读数时,要等弹簧秤的指针稳定后再读数。
用多媒体展示三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结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六、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师生互动进行探究,实验分两个层次完成。
实验探究(三):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者深度有关?
实验器材:装沙石的小筒、大烧杯、水、教师演示用的弹簧秤。
实验方法:用弹簧秤测出圆柱体小筒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圆柱体逐步放入水中,先浸入 三分之一并读出视重,再浸入三分之二并读出视重,然后全部浸没并读出视重。
教师提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吗?
由于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出现分歧。
这时在保持浸没的状态下,将小筒继续向下移动,使深度增加,读出视重,发现视重并未减小,也即浮力不再增大。
教师再次提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的结果,结论是: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而是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并就此引入排液体积这一概念。
实验探究(四):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器材:鸡蛋、大烧杯、水、食盐等。
实验方法:先将鸡蛋放入清水中,然后加入食盐使鸡蛋上浮,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这个结论。
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对以上四个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进行综合归纳,并由此获得结论:浸在液体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仅与它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两个因素有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