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英语完形填空的题,要不用下载的,做完形填空有什么技巧?
1、注意短文首句,它是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石。文章的第一句是一个完整的主题句,是全文意义的精髓所在。它开篇明义,提供一定的答题信息,学生以此能判断文章的体裁,形式和内容,即是否是风土人情、科普小品,体育娱乐,人物传记,寓言故事,书信等等。做完形填空需要联想,而第一句就如同是联想的翅膀,让你在联想的空间里飞翔。因此要尽量从中捕捉更多的信息。 2、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答题前,要通读全文,不要急于作出选择。完形填空不同于单项选择,所考察的不是语法,而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根据短文内容和上下文的情景,做出符合情节和逻辑的正确选择。千万不要只拘泥于空格所在的句子,尤其是开篇的前几空。有的选项往往需要读完全篇才能知道其答案,当然第一遍阅读时,对于那些较明显的答案,完全可以同步选出,而那些一时还不能确定的选项待读完一遍后就基本上明确了。 3、瞻前顾后,前后参照: 完形填空短文中前后句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因果、或并列、或转折、或让步,或条件等等,一般说来,所选的答案只有和前后文在意义和结构上适合才是正确的。 4、上下连贯,前后沟通。 如果说瞻前顾后,前后参照是从微观角度选词填空,那么上下连贯,前后沟通则是针对那些难度较大,一时还难以确定的空格而言。它旨在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寻找答题线索。 5、弄懂原文,注重文中用词特点。 完形填空题中的一些填空的答案有时就出现在文中,如能找出线索,照抄即可。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填空的答案有明显的暗示,它们或是前后文中某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等。 6、形意结合,选择与原作语法、语义保持一致的答案。 完形填空的一个重要动能是要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脱离短文内容,不考虑原作风格,是难以做好完形填空试题的。这样容量导致所选答案貌合神离。为此,在选择答案时要双管齐下。首先从意义上判断所选答案是否与短文内容语义相吻合,而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形式上——时态、语态、句型、名词、代词的性、数、格、搭配等方面鉴别所选答案正确与否。 7、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相。 心里学理论证明,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象示意,人们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再现文中的有关情景。学生在阅读短文后,可根据原文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相应的“画面”,显示一定的情景,形成对文中内容的认同感、亲切感,从而为正确答题提供思想准备。遗憾的是,目前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领会,就是忽视或根本不知道运用方法。 8、先易后难,边读边填 完形填空是一篇信息破坏较多的短文。一般学生在通读时,速度较快,只救领会其大意。重读时,学生应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边读边填,即把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空填上,例如,学生在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加上有关句型、词组、词语的提示,这主要是指那些固定词组,习惯表达或明显的语法结构等,能够直接确定某些空的答案。同时,这样做也会使空格间的距离相对延长,文章前者之间的连贯也加强了。 9、利用上下文推测判断 一般来说,完形填空试题并不着意考查学生猜测,辩识词义的能力,这主要由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来完成。但是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一则能突破文中陌生词语造成的阻碍,更好地理解原义,二则有时学生对完形填空各空所提供的答案本身,或因语言问题,或因认识造成的偏差等原因,难以确定,这是学生有必要依据上下文提供线索推测判断。 10、围绕填空,进行联想 这是针对具体的填空而言的。学要活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肤浅地理解和机械地死记硬背上。有的学生对英语短语或单词的意义及用法一知半解,因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变能通性。在具体的填空时,不善于根据内容展开联想,从头脑贮存的知识中提取与答题有关的素材。 11、反复推敲,复查核定。 12、NMET完形填空所选文章都堪称精品,其逻辑必是上下贯通,无懈可击;其纹理脉络也必是自然有序,令人信服。因此,每做完一篇完形填空,我们对文章的线索,脉络以及主旨、寓意等已经心知肚明;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否则,如果仍是似懂非懂,雾里看花,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充分地把握文章脉络,没有达到完形填空最优化,还需要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完形填空复习对策: 应加大词汇量练习(同义词的理解和练习)熟记习惯用法(介词短语的应用),掌握语法规则(时态、语态、语气、从句的连接词等)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广泛阅读各方面的文章,加强平时的练习,并请教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性讲评。
修辞手法的定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解题技巧是什么?
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