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
阅读现代文,把握文章结构,我们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
弄清楚文章的五种常见结构。
1、
并列式。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
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述。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
对照式。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
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5、
连贯式。这种结构一般用在记叙文中,就是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各层之间互相连贯。
第二,
分析不同文章的结构应从不同的着眼点入手。
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文章内容的变化,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第三,
注意语言标志。
每篇文章都有一些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等表示序数的词语。如表示衔接的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如段首表示地点、时间的词语。
第四,
注意中心句、重点句。
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结构;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重点句子,也是我们分析文章结构的重要依据。
第五,
注意答题模式,讲究答题的准确性。
分析重点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类试题,对于在文中起领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作用的句子,回答时直接写出其作用即可,即这段话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对于在文中做铺垫、埋伏笔的句子(段落),可以先概括上下文的内容,然后写出其作用,即为下文写做了铺垫(埋了伏笔)。对于在文中设置悬念的句子(段落),可以先概括起作用,然后从对文章和读者两个方面起到的作用加以补充,如这句(段)话在文中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使文章激起读者。对于文中呼应的句子(段落),可以先写出作用,然后具体补充呼应了什么内容,即这样写使文章前呼后应。
二、文章结构顺序有哪些
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文章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谢谢
三、写人作文的技巧
中学生最熟悉的写作体裁莫过于记叙文,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写人物,有写自己的、写师长的、写父母的、写朋友的,进而扩展到写各色人等,范围广,训练勤。但也有一些同学对作文无话可说,缺乏技巧,抓不住要领。如何解决这一写作痼疾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 在行文之前,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即中心。文章的中心如同一个人的思想灵魂,缺乏中心的文章犹如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是毫无生机可言的。其次是文章的结构布局,文章的结构就像人体的骨架,好的布局会造就出气宇轩昂的外部框架来,让人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再次是选材,选材如同人体的血肉,围绕中心所选的材料,足以使文章内容充实,无空洞之感。最后是修辞和遣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及遣词成句犹如`精心装扮。作文也正应了“三分颜色,七分装扮”,只有对自己的文章经过反复修改、增删,才有可能成其为美文。
第二、 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常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平凡的日常琐事中往往会有令我们感动不已的东西,把它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别人,相信你笔下再也不会出现无话可写,文思枯竭的写作困境。
第三、 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人物的外貌、气质、性格、情感各不相同,只有抓住了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确立你笔下的“这一个”,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打破“千人一面”的陈旧模式。即使是对同一个人进行描写,也要力避雷同,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千个观众的心中定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四、 要学会在对比、矛盾中表现人物。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的克己谦让、宽厚仁慈和“我”大嫂、二嫂的蛮横无礼、鸡肠小肚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善美,假恶丑在此不言自明。对比和矛盾冲突也可以体现在单个的人物身上。人是矛盾的复杂体,所谓“人无完人”,人物性格的优缺点也可以展开对比或把其放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再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说武艺超群,机智勇敢,忠诚不二,有“斗战圣佛”的殊荣,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他那猴急的秉性,为此而吃尽了苦头。而猪八戒虽好吃懒做,搬弄是非,甚至有点好色。但这都在情理之中,更符合人性化的特征。试想他生就一副猪肠大肚,在取经途中,饥肠碌碌,在连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面对妖怪却毫不退缩,最后只落得了个“净坛使者”的下场,可见八戒的取经只是解决了一个温饱问题,在别无他图。这种精神难道更不招人喜爱。这些呼之欲出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中学生用心品味,勤奋笔耕,才有可能悟出一点写作的真谛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