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相处最忌讳的是什么?

211 2024-04-05 23:31

一、和同事相处最忌讳的是什么?

1、不说可以说的私事

有些私事不能说,但有些私事说说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工作单位、学历、年龄及性格脾气等;如果你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就有了关了于爱人和孩子方面的话题。在工作之余,都可以顺便聊聊,它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倘若这些内容都保密,从来不肯与别人说,这怎么能算同事呢?无话不说,通常表明感情之深;有话不说,自然表明人际距离的疏远。你主动跟别人说些私事,别人也会向你说,有时还可以互相帮帮忙。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让人知道,人家怎么信任你?信任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2、进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会儿,或者请假不上班,虽然批准请假的是领导,但你最好要同办公室里的同事说一声。即使你临时出去半个小时,也要与同事打个招呼。这样,倘若领导或熟人来找,也可以让同事有个交待。如果你什么也不愿说,进进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时正好有要紧的事,人家就没法说了,有时也会懒得说,受到影响的恐怕还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联络感情的需要,它表明双方互有的尊重与信任。

3、有事不肯向同事求助

轻易不求人,这是对的。因为求人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有时求助别人反而能表明你对别人的信赖,能融洽关系,加深感情。比如你身体不好,你同事的爱人是医生,你不认识,但你可以通过同事的介绍去找,以便诊得快点,诊得细点。倘若你偏不肯求助,同事知道了,反而会觉得你不信任人家。你不愿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烦,人家就以为你也很怕麻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帮助为前提的。因此,求助他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人家为难。

4、有好事儿不通报

单位里发物品、领奖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经领了,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像没事似的,从不向大家通报一下,有些东西可以代领的,也从不帮人领一下。这样几次下来,别人自然会有想法,觉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后他们有事先知道了,或有东西先领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诉你。如此下去,彼此的关系就不会和谐了。

5、明知而推说不知

同事出差去了,或者临时出去一会儿,这时正好有人来找他,或者正好来电话找他,如果同事走时没告诉你,但你知道,你不妨告诉他们;如果你确实不知,那不妨问问别人,然后再告诉对方,以显示自己的热情。明明知道,而你却直通通地说不知道,一旦被人知晓,那彼此的关系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外人找同事,不管情况怎样,你都要真诚和热情,这样,即使没有起实际作用,外人也会觉得你们的同事关系很好。

6、热衷于探听家事

能说的人家自己会说,不能说的就别去挖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时,人家不留意把心中的秘密说漏了嘴,对此,你不要去探听,不要想问个究竟。有些人热衷于探听,事事都想了解的明明白白,根根梢梢都想弄清楚,这种人是要被别人看轻的。你喜欢探听,即使什么目的也没有,人家也会忌你三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探听人家私事,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7、喜欢嘴巴上占便宜

在同事相处中,有些人总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欢说别人的笑话,讨人家的便宜,虽是玩笑,也绝不肯以自己吃亏而告终;有些人喜欢争辩,有理要争理,没理也要争三分;有些人不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见对方有破绽,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让对方败下阵来不可;有些人对本来就争不清的问题,也想要争个水落石出;有些人常常主动出击,人家不说他,他总是先说人家。

8、拒绝同事的“小吃”

同事带点水果、瓜子、糖之类的零食到办公室,休息时分吃,你就不要推,不要以为难为情而一概拒绝。有时,同事中有人获了奖或评上了职称什么的,大家高兴,要他买点东西请客,这也是很正常的,对此,你可以积极参与。你不要冷冷坐在旁边一声不吭,更不要人家给你,你却一口回绝,表现出一副不屑为伍或不稀罕的神态。人家热情分送,你却每每冷拒,时间一长,人家有理由说你清高和傲慢,觉得你难以相处。

9、常和一人“咬耳朵”

同办公室有好几个人,你对每一个人要尽量保持平衡,尽量始终处于不即不离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要对其中某一个特别亲近或特别疏远。在平时,不要老是和同一个人说悄悄话,进进出出也不要总是和一个人。否则,你们两个也许亲近了,但疏远的可能更多。有些人还以为你们在搞小团体。如果你经常在和同一个人“咬耳朵”,别人进来又不说了,那么别人不免会产生你们在说人家坏话的想法。

二、最现实的交往原则?

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扩大朋友圈,让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发展,不过一部分人在人际交往中却没有遵循一些原则,所以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特别好,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有六大原则是需要遵守的:

1,平等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这样才能够深交,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好;2,包容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包容忍让,不应该太计较,这样才不会产生争吵,让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好;3,互助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互相帮助的,在对方遇到一些困难之后就应该尽全力去帮助,这样能够让自己有好的人际关系;4,真诚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诚实,绝对不能有任何欺骗,这样才能够建立信任,最终能够拥有好的人际关系;5,尊重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需要顾及对方的面子,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不能伤害到对方的尊严,这样才能够让对方满意;6,冷静的原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应该保持冷静,很多时候不要太冲动,否则会影响自己的判断,以至于影响到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着自己的人际关系,因此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应该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一部分人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就是因为没有遵循一些原则,所以导致自己身边没有太多的朋友。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的,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身边的朋友满意,也才能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就应该遵循六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也才能够让自己扩大朋友圈。

平等的原则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足够优秀,而有的人却是很一般的,但是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一定不能表现出来,必须要有平等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够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好。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不能够有高低贵贱之分,要用同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对方满意,而自己也能够增加更多的朋友,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包容的原则

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缺点的,每个人都会做出一些事情,这都是极为正常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去包容其他人的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例如在和一个朋友交往的时候,发现了他的一个缺点,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斤斤计较,这样一来才能够让彼此避免矛盾,让两个人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发展。

互助的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需要互相帮助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感情,让彼此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因此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应该去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朋友,这样才能够让他满意。

如果自己的朋友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时候就应该尽全力去帮助,当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能够让朋友满意 ,也才能够让彼此建立起很深的友谊,这样就能够让人际关系好起来。

尊重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一部分人拿自己身边的朋友取乐,很多时候开自己朋友的玩笑,这其实是非常不对的,这就相当于伤害了朋友的尊严,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应该互相尊重的,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应该给对方面子,不能伤害到对方的尊严,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让自己的朋友满意,也才能够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真诚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最忌讳的就是欺骗,因为只要有一次欺骗的行为就会导致朋友之间不再有信任,在很多时候也就不会再有很多的朋友,因此人际交往中一定要遵循真诚的原则,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当一个人和朋友相处的时候,一定要实话实说,必须要坦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朋友之间的信任 ,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友谊也能够更深,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到的一点。

冷静的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之所以和自己的朋友闹的不愉快,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保持冷静的原因,有的时候太冲动了,所以对自己的朋友做出了一些过分的事情,这都是不对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需要保持冷静的,尤其是在出现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之后,更是应该保持冷静,这样才能够避免彼此产生极大的矛盾,让两个人的关系能够更加顺利。

情醉南桥的情感建议:

每个人都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这对于自己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而在和其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一些原则,这样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发展。

所以笔者建议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都应该遵循上述的六个原则,通过这些原则就能够和其他人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 ,让自己身边的朋友更多,也让自己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这样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人际交往中把自己的位置摆的低一点?

在人际交往中把自己的位置摆的低一点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这样做不张扬不显摆不傲慢,不夸夸其谈,别人愿意接近你愿意和自己相处,这样相处起来大家都舒服,不拘束,反而处的更融洽。

人际交往中最忌讳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傲慢的人,谁都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

四、与人交往中,最好不要触及的话题是?

人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就会变得口无遮拦起来,进而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虽然真性情确实值得赞扬,但有些时候真性情就是没有情商的表现。所以在和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懂得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那就算你们关系再好,也很可能会闹到令人尴尬的地步。现在人们又习惯于在微信上聊天,这种见不着的聊天方式更是让人变得随意起来,所以你就更需要知道,就算你们之间关系再好,这些话题也尽量不要聊到:

对方的家人

这个话题一定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不能由你提起。如果他的家庭并不那么圆满,给他留下过什么阴影,那你提起的话无疑会伤害到他心。更何况如果你们感情到位了,他肯定也会主动的提起自己家里的事情。所以在这之前就按耐住聊这个话题的冲动,这样能避免你们之间产生距离。

聊他的过去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不想提起的过去,并且大多这种过去能回忆起来的都是伤心事,所以只要聊到过去就会巧妙的避开。这种话题有些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人的底线,如果被你触及到了就很可能会爆发。你一定要知道,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把对方想得太好了。只有把对方想得更差一点你才能更好的避过对方的雷区,千万不要觉得关系好就可以随意揭对方伤疤。

散播负能量

每个人都有不高兴的时候,因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操心事,所以有负能量的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千万不要让负能量左右你的行为,这个时候你可以找人倾述你的委屈,但不要一味的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人都习惯于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总是这样负能量满满,那只会让对方远离你。

别人的隐私

其实如果是聊自己的隐私还好,毕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享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聊别人的隐私就很过分了,既然是别人隐私,那你肯定不是很清楚原委,说出来就会有夸大的成分。所以这种事情就不要乱说了,哪怕跟你关系再好的朋友,如果他是个“大舌头”,把你说的话散播出去,让当事人知道了就太得罪人了。

五、办公室相处5大忌?

  办公室就像一个小社会,和同事搞好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是重中之重。在办公室,有5项不能做的事情。

1、忌趋炎附势,攀龙附凤

 马屁拍得好,升职加薪早。这在以前可能适用,但在现在,是不可取的。领导面前充分表现自己,办事积极主动;在同事面前却推三阻四,爱理不理,人际关系能好到哪里?长期这样的话,你的处境就不妙了。

 2、忌拉帮结派,散布消息

办公室内切忌私自拉帮结派,形成小圈子,这样容易引发圈外人的对立情绪。更不应该在圈内圈外散布小道消息,充当“小灵通”。你以为给别人提供了有价值的消息,他人却不会真心对你,只会在你下水的时候扔石头,看你笑话。

3、忌举止怪异

办公室是正式场合,不要给人新新人类的感觉。无论穿衣,还是举止言谈,切忌太过前卫,给人风骚或怪异的印象,这样会招致其他同事的耻笑。同时还会认定你这个人没有过硬的工作能力,只靠外在吸引大家注意。

4、忌逢人诉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逢人就讲你的伤心事和痛苦经历,别人听得多了,不仅不会同情你,反倒觉得你软弱好欺负。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和你处朋友。忘记过去的伤心事,把注意力放到充满希望的未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同事才会敬佩你。

5、忌抱怨不断,满腹牢骚

工作时应该保持高昂的情绪状态,即使遇到挫折和委屈,被领导误解,也不要怨气冲天,发牢骚没完。大家老上班要有好心情,不是来听你抱怨工作的。你不停发牢骚的结果,要么招人嫌,要么被人瞧不起。

六、人际边界不清晰的25种表现?

人际界线不清有以下表现: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

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

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

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

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

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

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

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

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

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

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

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

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

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

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

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

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

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

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

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

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

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

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

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

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

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

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四、讨好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

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

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

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

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五、猜心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

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

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

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

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

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

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

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

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六、敏感

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

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

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这种情况也叫“感染”。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

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些也是对抗性的。

一般认为,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

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主要表现在“对抗”。

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感染,但容易受影响。其实,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对抗性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

七、另一个自我

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

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

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

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

这种人很黏、很纠缠,像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

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九、重感情

行为主义只看互动,不讲感情。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

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偏偏非常重感情。

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

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

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

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

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

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

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

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十、强调意义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

现象瞬息万变,意义不变。

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义重。

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十一、“过程阐释”

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动机无关。

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雅罗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

内容阐释就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就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

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必须以过程阐释为重点,就事论事是起不到咨询的效果的。

换句话说,过程阐释是心理咨询的特权。

任何人(包括咨询师),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

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

十二、窥探隐私

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

但是,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

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三、过度暴露

同样,跟关系一般的人分离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四、侵犯隐私

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

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

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等等。

十五、道听途说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容易受暗示,别人说什么,他不会理智地分析,而是盲目接受。

不但自己接受,还会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推销。

于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而且越传越神,成为流言蜚语。

真是人言可畏。人言之所以可畏,就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不会轻信流言蜚语,他相信事实,相信证据。

十六、忠诚和猜忌

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给对方,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其实,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对自己忠诚就可以了,用不着对别人忠诚。

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

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

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我的损失,是对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

猜忌和猜心略有不同。猜心相对“积极”一些,目的是了解对方,而猜忌是负性的,是不相信,是怀疑。

猜忌很容易转变成窥探和侵犯隐私。

怀疑和相信表面上是相反的,但都属于人际界线不清。

人际界线清楚的人尊重事实,不会轻信某个人,也不会无端地怀疑别人。

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话仅供参考,类似于灵感或线索,需要事实来验证。

别人的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效果。

十七、纠正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比你更了解你。

当你产生某种想法、出现某种情绪变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

他显然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去了,他以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人,发现你和他实际上不一样,他就认为你错了。

同时,他又很关心你,希望你别犯错误,于是就来纠正你。这是双重的人际界线不清。

第一,他以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第二,他要对你负责,他想拯救你。

这样的纠正其实非常有害。

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

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压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

这就不是拯救了,而是控制。

十八、期待和失望

对别人有期待,但不直接表达,后来发现对方不符合期待,于是感到失望。

期待有时候是非常隐晦的,连自己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失望产生了,才证明我们对别人是有期待的。

为什么对别人有期待?有期待为什么不提?不符合期待为什么失望?

都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以为自己有权利期待别人,别人会知道我对他的期待,他会顺应我的期待,他应该让我满意。

但是,事实上,别人是不可能知道我对他的期待的,除非我直言相告。即使直言相告,他也没有义务非要顺应我的期待,让我满意。

心理学中有一种“期望效应”,意思是,你把某人看成什么样的人,他最后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期待不同于期望。期待是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期望是你“认为”或“相信”他是什么样的人。

“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愿望。

佛教认为,愿望是一种力,称为“愿力”,能对物质世界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发愿”,使愿望变得强烈,愿望就会实现。

这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而是“物我不分”。

十九、公平

有的人“公平意识”很强,凡事都要讲公平。

如果自己被不公平地对待,心理就很不平衡。

例如,和别人花一样多的钱,别人得到的服务比自己好;和别人付出一样多的努力,别人考试成绩比自己好。或者,我尽心尽力地对待别人,别人却没有这样对待我。

其实,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人与人之间,身高不同、体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商不同、学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怎么公平得起来?

强调公平,就是假定人和人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大同,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符号交换理论”,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跟做生意一样,就是交换某种东西。

古典理论强调交换要公平,也就是“平等交易”、“等价交换”,但是,心理价位和实际价格是不同的,所谓公平应该是指心理价位,而不是实际价格。

一个东西,如果我很喜欢,价格贵一点,我也愿意买。我愿意花多少钱买这个东西,说明它在我的心目中就值多少钱。

只要能够成交,都是公平的。有的人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公平,特别强调公平,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心理价位,只能跟别人比。

人比人,气死人。他不知道,每一个事物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价位都是不同的。

二十、共识

强调公平就是强调共识,以为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或者希望大家的想法都一样。其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想法也许确实是一样的。那时候,没有个体意识,只有集体意识。个体服从集体。

进入父系社会以后,随着生活力的提高,有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人也变得越来越有个性,于是就有了个体意识。

从那以后,人们的想法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一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共识越来越少,“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价值多元化”成了一种共识。

二十一、回报

一个人如果强调公平,就会要求回报。

我付出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回报。

我尽心尽力地对待你,你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对待我,不然的话,心理就不平衡。

其实,我付出多少,别人不一定就能得到多少,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价位不同。

穷人付给富人一百块钱,穷人觉得自己已经付出很多,但富人觉得一百块钱不算什么,他自然就不会给予同等的回报。

即使心理价位相同,人还有“敛财”的心理,总想“多进少出”,能赚多少赚多少。

如果关系非常亲密,情况可能会不同。人们一般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多付出一些。

即使如此,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心理还是不平衡,甚至更加不平衡。

这说明,为心爱的人付出其实是“放长线钓大鱼”。这叫“感情投资”,却不符合投资的原则,因为没有事先签合同,对方不知道你的意图。这样的“感情投资”隐含着多种人际界线不清的因素。

有的人不只是“期待”别人回报自己,自己也喜欢回报别人。

如果别人有恩于我,我就会感激不已,怀里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时刻准备报答他。

如果别人伤害了我,我就怀恨在心,时刻准备报复。

如果我伤害了别人,就会产生内疚感,时刻准备赎罪。

不但情绪容易受别人影响,而且总是为别人而活着。

二十二、直觉

直觉就是“猜心”,猜出别人的心思。

但是,直觉比猜心更严重,因为猜心只是“猜测”,有待于验证,可以被事实修正,而直觉是“确信”,不需要求证,也就没有机会修正。

也许人确实有第六感,但是,第六感肯定是人际界线不清的结果。

只有人际界线不清,存在着“心灵感应”,才会产生直觉。如果人际界线不清,你我不分,存在着大量的情感互动,就会出现“心灵感应”,产生直觉。

但是,有的人直觉特别强,关系并不密切,也能“知道”别人的心思,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也许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他们具有“渗透能力”,能够单方面穿透人际界线,进入别人的内心。

二十三、情绪化

敏感是指感受,情绪化是指情绪的表达。

有了感受不一定就要表达,应该审时度势,该表达的时候表达,不该表达的时候不表达。

如果一有感受就表达,那就是情绪化,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一般说来,关系越亲密,越容易情绪化,越会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因为,关系亲密意味着人际距离近、人际界线不清。

情绪化和自我暴露不同。自我暴露多指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而情绪化是把情绪直接表现出来。情绪化也叫“见诸行动”。

情绪化就是夸张、张扬,目的是引起别人的关注,对别人产生影响。

二十四、过分克制

过分克制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因为怕自己的言行对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如果人际界线清楚,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别人不会产生影响,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那就不用克制了。

过分克制和情绪化,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反的,但两者的“前提”是一样的,就是认为我能影响别人。

二十五、随大流

随大流就是从众。别人怎么样,我也怎么样,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属于“社会影响”,这种影响自然是以人际界线不清为前提的。人际界线清楚的人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从众的内在机制可能是暗示和模仿。

暗示就是不知不觉地被别人所影响,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学别人的样。

容易受暗示显然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催眠可以提高暗示性,那是因为催眠打破了人际界线,催眠师的话不经“过滤”,“直达”心底。

这种情况也叫“曝光学习”,与应激状态非常相似。应激也会打破人际界线。

人有强烈的模仿性。据说猴子也很会模仿。模仿是学习和社会化的基础,使人学到各种技能,与别人保持一致,这对个体的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众化的东西肯定是有效的(虽然效率不一定是最高的),而且是安全的。如果没有模仿能力,不会随大流,言行举止与众不同,非常另类,那是很危险的。

除了实际的危险,还有被排斥的危险。

对于人类个体来讲,被同伴排斥就是一种危险,因为他将独自面对危险。所以,我们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归属和认同就是打破人际界线。

二十六、黑白分明

如果人际距离远,互相影响少,就不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看问题比较客观,价值中立,头脑清醒,明智,冷静。

只有人际距离近,互相影响大,才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喜欢和厌恶、正性评价和负性评价。

因此,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七、与同学或朋友相处三忌?

一忌不良效仿。同学之间交往要互助于双方的进步才是有益的往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善于交友,学会选择,真诚待人。 二忌人格不平等。同学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彼此应相互尊重,自傲或自卑者都可能与其他同学之间人为地拉大距离,影响同学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忌说长道短。同学间相处要谨言慎行,在背地里说长道短,这是同学间最忌讳的事情。正确的做法是自己不传、不说。听到别人说,要认真分析真伪,不要轻信及盲从,处处养成勤动脑、多观察的好习惯。 四忌说话伤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自觉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讲话应温文尔雅,讲究语言美,而忌自以为是、出言不逊、奚落挖苦、恶语伤人。 五忌小群体。在一个班集体中学习生活总有一些关系不错的朋友,但忌长时间接触几位关系好的同学,而不和其他人相处。尤其是,当小群体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则应以班集体利益为先,弃之个人或小集体利益。 六忌不正当攀比。同学交往,免不了攀比,关键看比什么,是志气、信心,还是比虚荣。如果是比思想进步、学习进步,这当然好;但如果比物质,就不可取了。

八、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会人际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不会人际的,如履薄冰,路途坎坷。想要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遵循一些交际原则,分别是:相互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保护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相容原则、信用原则。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七大原则的内涵和注意事项。

相互原则

相互原则,也称为对等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相重视和支持,如果一方很重视彼此的感情,一方不在乎,就违背了对等原则,这种人际关系就很难持久。我们常说的“热脸贴冷屁股”,谁都不希望被对方这样对待。

交换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在交往过程中,得失大于失,至少得失是平衡的。生活中也只有互利互惠,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牢靠。如果以牺牲一方的利益,让另一方得到好处,这样绝对不可能营造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于夫妻关系的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

自我保护原则

我们总是本能地喜欢那些肯定和尊重我们的人,而远离那些轻视和否定我们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想要获得良好的关系,尽量避免用批评、责问的语气和对方交流。任何人在遭到他人否定时,都会本能地产生防卫心理。

理解原则

只有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知道对方内心在想什么,才能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理解原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同理心。凡事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往往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

平等原则

在真正的友谊建立过程中,个人的出身、容貌、才智、经济实力、教育水平、成长经历、职业等内部和外部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每个人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交往双方必须以平等、尊重的原则与人相处和交往。交往中要容人拥有“自留地 ”,不能放纵自己强烈的控制欲而剥夺他人的自由空间。

相容原则

相容原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心理上的相容,既能容人,又能容事,这样关系才能融洽。与其成为一个事事在意的自己,不如发自内心地去容人容事。

信用原则

在人际关系中诚信十分重要。心理学家曾对关于个性品质的喜爱程度进行研究,发现在人们欢迎的个性品质中,排名靠前都与诚信有关,与诚信相反的品质受到了很多排斥。同时诚信还意味着讲信用。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如果你一旦许诺、就不要失信于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