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第三人称来说自己,说明了什么心理?

57 2024-05-31 08:33

问题:

如果一个人总是以第三人称来说自己,说明了什么心理?

回答: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以第三人称自居的阶段,还记得吗?大约是在两岁左右的时候。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宝宝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区别,对于小婴儿来说,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

而到了两岁左右,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有着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他们开始用第三人称来表达“我”的概念:

“宝宝(自己的小名)自己!”

“宝宝(自己的小名)要!”

这是孩子从与妈妈的共生状态中渐渐脱离,走向独立的萌芽期。所以他们会用妈妈对自己的称呼来表达“我”。很快,随着孩子感知觉能力的发展,自主感不断的增强,他们会称呼自己为“我”,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

通常,一个早已分清了“你我他”人际边界的成年人,是不太会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的。我们常见到的这种以“他者”的视角来称呼自己,大多数出现在两种情况下:

一、自我激励的一种表达方式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than Kross指出,调节情绪的方式中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叫心理距离法:用外人的客观角度来看自己的处境,有助于让自己从强烈的愤怒或痛苦中抽身出来。也就是说,以第三人称讨论自己能够促进积极的情绪。

并且Kross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以“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会使与“负面自我指责过程”相关的大脑区域激活,而以第三人称自我对话时,人的大脑似乎会回避这个认知区域。

通俗来说,一旦我们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时,我们就和自己拉开了一个心理距离,这个距离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逃开一些令我们焦虑的情境,比如内疚、羞怯、自卑等等,提升满满的自信。

比如电视里常看到的,某人对自己说,“加油!***!你可以的!”

二、卖萌的一种表达

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叫做“退行”,当面对压力等某种特殊情境时,个体可能运用以前是恰当的但现在却不成熟的行为。比如,尴尬的时候,成年人也会用吐舌头的方式来化解尴尬。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想重回到儿时以重温旧梦获取某种心理满足的需求。再回到那个自我意识尚处萌芽阶段的年代,回到一边模糊地表达着自我要求,一边又感受着与养育者的共生,被关注、被呵护。

比如处于热恋中的女生会用第三人称来自称,“**今天不开心了”,表达的是一种亲昵,以及萌萌的撒娇。但若是场合和身份不对,就会让人觉得太过幼稚了。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