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和睦的故事50字
1、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2、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
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3、于令仪宽偷
北宋时,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一生勤劳持家,到晚年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但他从不做为富不仁欺压乡邻的事情,而是仁爱为怀,宽厚待人。
一天晚上,有人潜入他家里偷东西,被他的几个儿子抓住了。喊声惊动了正在书房里读书的于令仪,他提着灯笼向这边走来,用灯笼一照,认出这个低着头站在他面前的盗贼竟是邻居的儿子,不禁大吃一惊:“你向来是个本分的青年人,从未有不良行为,为什么现在干这种事呢?”
邻居的儿子回答说:“父亲近来有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困请不起医生,不得已走了这条路。”于令仪听后,很是同情,于是问他想要什么。年轻人说:“需要十千钱,就可以请医生给我爸治病了。”
十千钱对于令仪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如数给了他。邻居的儿子拿了钱刚要走,于邻仪又喊住他:“你家很穷,现在又是深更半夜,你匆匆忙忙地带这么多钱回家,遇上巡逻查夜的盘问你,你怎么说呢?”于是留他在家里过夜,第二天才让他回家。
事后,邻居的儿子感到十分惭愧,从此改过自新,像于老伯那样宽厚诚实待人,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后生。
4、梁人窃灌
战国时期,梁国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边地县令,辖区与楚国毗邻。梁国和楚国都种瓜。梁人勤于灌溉,种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却不浇灌,种出的瓜很不像样,他们还在夜间偷偷地跑去祸害梁人的瓜。梁人发觉后,都磨拳擦掌要报复。
宋就说:“别人做坏事,你也跟着做坏事,这是多么偏狭啊!我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趁夜晚去给楚人的瓜地浇水,不要让他们知道了。”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长得丰硕甜美了,楚人大为奇怪,楚王说,这是梁人“阴让”。楚人深受感动,谢以重币,从此两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5、郑板桥三尺让邻换和谐
清朝郑板桥的家人与邻居为建房问题发生纠纷,写信要在外地当县令的郑板桥出面干预,郑板桥回信说:“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得此信后,果真礼让三尺,邻居见此,也让三尺。结果两家之间由此和睦相处。相让的几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二、狼孩的故事说明人际交往具有什么功能?
“狼孩儿”的故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
学过入门马哲的都知道。狼孩不是人。
它不具备社会属性。
说明了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属于,没有社会关系与基本属性,纵使有人身,它也不具备人的基本功能。
如果你反驳说可以将狼孩拯救出来后天培养。那是后天赋予它的社会属性让它成为了“人”
三、交往促进人发展的事例?
礼仪之邦,所以交往礼仪往比较注重,但是礼仪发展至今已经有所变味,有礼崩乐坏之嫌。
仪式性礼物交换本是表达情感、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维系关系的一种文化行为。但近些年来,仪式性的风俗礼逐渐演变成了人情礼,人情礼变成工具性的金钱礼,超出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助的界限,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项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为了了解蒙古族农户仪式性人情消费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及其原因,本人对科左后旗某嘎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实地调查中发现,人情伦理、互惠原则、功利主义和社会舆论是蒙古族农户仪式性人情消费中面临两难选择的主要原因。
四、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名人事例?
由于环境复杂,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产生隔阂。但是有了隔阂,它就会成为社交的障碍,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正常了深入发展。每个热心交往的人都希望消除隔阂,增进了解。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三种:
一是交往双方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引发互相怀疑交往的诚意,产生了隔阂。
二是交往双方因误会而产生隔阂。三是交往中一方伤害或损害了另一方的人格或利益,而产生了隔阂. 补充: 真诚相处,以心换心。有些人在交往中,虽然与人朝夕相处,出入相伴,很象朋友,但他从来不愿意向别人暴露自己真实思想和感情,对方难以了解其内心世界,不知道他的真实面目和愿望,名为“朋友”,实为陌生人,两人关系总是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双方都明显的感觉到两个人之间似乎隔着一堵墙。这样人家就觉得你不是真心与他交朋友,只是逢场作戏,久而久之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隔阂。怎样消除这种隔阂呢?应该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你若认为他是朋友,就不要怕,向他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正的自我,除了加深你们间的关系外,不会损害你任何东西。如果抱着“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之道”不放,互相防范,人人自危,那人间所剩的只有虚伪和狡诈了。还是让我们以诚相待,增进了解,消除隔阂吧! 善意解释,宽容大度。每个人在性格、气质、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方面各不相同,其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大不相同、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也因人而异。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难免出现一些误会,产生隔阂。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对方对你产生误会时,不要与他计较得失,要从善意出发去解释,并宽容对方一时的不友善的言行。当对方弄清楚了事实真相之后,双方的误会和隔阂就一定能消除。 诚恳道歉,以诚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自身利益,不容他人侵害。如果在与人交往中,你伤害或损害了对方的人格和利益,不管你是否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引起对方的强烈不满,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这样的隔阂如不及时消除,轻则互不理睬,重则积怨成愁。怎么办?因为自己有责任,且不管责任大小,就要承认自己伤害了人,就要有勇气找人家诚心实意的道歉,争取得到谅解,修补两人的关系。诚意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态度、言辞和行动表现真诚和友好。
五、举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事例不少于两例。?
一例是夫妻相处之道。我与老公的经济,虽现在各自为政,但是小钱上各由自主,千元以上的花销哪怕是只动用自己的工资,只是给各自的爸妈贴家用,也必然会知会对方一声!这便是相互尊重!
另例是同事相处之则!作为教师,我很少拖堂。总觉多拖一分钟,是多影响下一节课的效果一些,是对同事的不尊重!而同事处久了,也很少拖我的课!窃以为这便是良性循环!
六、人际交往以和为贵的故事?
[和为贵] 何为贵?和为贵也,和为贵。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亲友近邻,远涉国际外交,近到待人接物,和,都是不可或缺的诤友。 自然界的发展不可无“和”。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正是因为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因为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柔美;正是因为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雄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的循环。“和”,使自然界产生,使自然界发展,使自然界美丽以多姿,神秘而多彩!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或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和教诲,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和”,是针是线,轻柔地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是热,驱散着我们心中的阴云和寒冷。 当然,“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退让。求“和”,应理解为追求和睦、和平、和谐,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着“和”的旗号,做着与“和”背离的事,和”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和为贵,便是当我们错误地责怪了别人时,向别人诚挚地道歉;也是当别人被我们错怪时允许他们据理力争。这也是“和”,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如清泉,如明镜,善鉴万物。她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容,养育了自然,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持久,神圣且宝贵!
七、交往之间回报的事例?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务因善小而不为。今天作出一个小小的善意之举,明日就可能得到一份意外收获。
一味地与别人争抢,不但无法获取,甚至还会失掉得更多。
人际交往中,需要真诚和信赖,对别人敞开心扉,别人才会信赖你。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