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小棉袄学着做一个好孩子,向家人期望的方向努力。我也在努力学着做一名合格的妈妈,给她施展自我的空间,让她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可是我们都没有经验,只能靠摸索去解决实际过程中面对的诸多问题。
小棉袄从小就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学习的时候不能很快入静,入定,入神。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她学会专注,养成好习惯,就简单粗暴地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强加到她身上。她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对她好,对她有帮助。那时我们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沟通,我说她听。
上7年级以后,小棉袄在周一到周五住校期间和我没有太多的交流,等周末回家又忙着上课外辅导班,写作业。她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抵触那些她不感兴趣的说教。那时我们之间的交流依然是单方面的,我说她沉默。
小棉袄在填报高中志愿时很认真地和我谈了一次。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把她的沉默当成了认可。小棉袄进入一中就读以后,我看了一些书,线上线下听了一些讲座,不断反思自己和小棉袄沟通的情景,希望能够挖掘彼此隐藏已深但从不愿分享的误解,更希望找到解开她心结的答案,让我们之间的交流不受隔阂影响。
总结之后,我发现在和小棉袄沟通的过程中,只要做到坚持两个原则,就能让交流无障碍。
第一个原则是不要理所当然,这里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勿施于人”。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总是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去比较。以前考试成绩出来,如果小棉袄考得不理想,我就会唠叨,“你这次考试怎么回事啊?你看你们班上…,ta这次考得真好,你要……”终于有一次小棉袄听了后,忍不住顶了我一句,“那你看ta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当时我感觉很难受,不是因为小棉袄顶撞我的态度,而是因为我对自己很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这样的道理做家长的都清楚。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被小棉袄拿来和别人的妈妈比一次就觉得郁闷,小棉袄被我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了那么多次,可想有多厌烦。
从那以后,我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勉强小棉袄去做。比如说,不管是因为学习繁忙,刷朋友圈,网购,还是看学习强国,我自己放不下手机,就不小棉袄说什么玩手机不好。只有我自己放下了手机,看书练字,锻炼身体,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和小棉袄谈如何做到限时和高效使用手机。只有我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小棉袄做好她该做的。
与此同时,有效沟通一定要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家长尽量不要理所当然地以自己阅历丰富为说辞,强行干预或者管教孩子的一些行为。尤其是当家长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孩子的选择,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直接下结论或者做出评价,势必会让孩子反感甚至叛逆。还是以手机使用问题为例,这也是在很多家庭引起矛盾或者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每次看到一些好的公众号推文,我就喜欢转发给小棉袄看。我还订了一些像TED演讲,外刊精读之类的付费课程,想要带着千子一起学习。以前周末小棉袄回家,拿到手机总要看看QQ信息或者听听她喜欢的偶像专辑。我总是觉得她看那些偶像综艺不仅浪费时间,还有点不务正业。她用手机花时间就该看些好文章,搞点英语学习。有一天,我催了她很多次不要看视频,最好是写作业,或者听听我发给她的课程。她被我烦的不行,就说,“你喜欢看《权游》,我不看《权游》,但我也不说你喜欢的不好啊。那为什么我喜欢看的,你不喜欢,你就一定要说不好呢?我看的偶像采访是全英语没字幕的,你怎么不说不好。我喜欢的偶像是学霸,我希望像她那样成功,你怎么不说不好。是不是只有你觉得好的才是好呢?”我当时听了哑口无言。
后来,我总是提醒自己在和小棉袄沟通的时候,要少一点想当然,不知道不清楚地最好去网上查一查,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以自己的家长权威操控和小棉袄展开的对话。
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好好说话,特别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记得我考科目2因为最后倒车入库出错挂了一次又一次,心情非常沮丧。当小棉袄从学校打电话回来的时候,我就向她诉苦,吐槽自己心理素质差。小棉袄非常耐心地听我发牢骚,然后安慰我,要我不着急,多练倒车入库,争取下次考过。当时千子的镇静安抚了我。但是事后我想起来曾经也有一次小棉袄和我抱怨说做题总是出错,有点灰心。我虽然也安慰了小棉袄,但是语气不好,有一点质问和埋怨,“不要总是用粗心大意做借口,知识点掌握和应用不好,才会一做就错,不认真的做题,会了也错啊。 你要多做题,有不懂的就去问老师……”小棉袄好不容易想和我谈一下学习中碰到的瓶颈,希望获得我的鼓励,可是我劈头盖脸地一番说教把她心里的一点委屈全激化成压力了。我们都希望被肯定,被鼓励,被夸奖,所以夸夸群才那么火爆。要求孩子在每个方面都做好是过于苛刻的,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没有立场去逼着孩子实现。我想要鼓励小棉袄,但是由于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不对小棉袄感受不到我对她的关心,只觉得我看重她的成绩和分数。
再比如有一次小棉袄在和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听到她咳嗽,就语气不善地批评她不该要风度不要温度,为了爱美穿少了所以着凉咳嗽。当时听到这样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她心里肯定是很抵触的。其实她能理解我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因为我说话的方式不对,让她感受到的关心是打了折扣的。等周末小棉袄回家后,我向小棉袄描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诉说了我的忏悔,还保证以后要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在我和她之间。小棉袄很大度地说已经忘了,让我不要放在心上。其实只要专注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承认并且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就能通过交流传递彼此的爱。
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的是,习惯于大喊大叫的父母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最终导致ta们安全感缺失,变得敏感而脆弱。以前我和小棉袄观点不一致,相互说服不了的时候会争吵起来。为了避免自己失控地冲着小棉袄大声吼叫,我会暂时从小棉袄身边走开,到卧室,厨房,阳台,或者楼下去站一站,走一走,冷静下来。不能好好说话的时候就暂时不说话,以免出口伤人。等要爆发的情绪过了后,再找机会看需不需要继续之前的话题。如果家长和孩子都不想再提,就直接翻篇。保持沉默真不是什么冷暴力,有时候就是能够防止亲子关系恶化的一剂良药。当然也要注意彼此不交流的时长。如果孩子沉默时间过长,家长要放下身段制造机会破冰,比如说给孩子弄点好吃的,或者直接找孩子说明问题,态度不好就道歉。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切都好商量。
小棉袄从7年级开始住校,周末放假还要去上课外辅导班,在家时间非常有限。我一般尽可能推掉周末和同事聚会或者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保证陪伴她的时间。爱因沟通而传递,家因陪伴而温暖。希望我们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多倾听,好好说,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毕竟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远胜过成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