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与媒体沟通

口才训练 2023-01-28 10:10 编辑:admin 295阅读

最新如何与媒体沟通

一、网络舆论环境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传统主流媒体主导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网络舆论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打破传统利益格局,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突出与特权腐败、炫富斗富事件相互交织,网络媒体承载着更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暴露或放大社会矛盾。二是社会矛盾纠纷高发多发与舆论信息快速流动相互叠加,往往一个偶然个案经过互联网的集合、催化和扩散,就很容易演化为网络突发危机事件。三是公众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程度提高,与制度的供给力、特别是制度的执行力明显不足相互冲突,网络表达呈现出一定非理性、无序性特征。四是经济社会急剧转型与干部群众适应力滞后相互并存。其中,一些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缺乏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经验、办法和手段,思想观念明显滞后;一些普通群众当个人理想、愿望、需要和客观现实存在差距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信仰缺失和精神颓废,滋生不健康的心态和情绪。这些聚合在一起,使一些公众心理危机、弱势心态、异质思维不断加剧。五是主流媒体的传统思维和舆论引导技巧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形势,自上而下的宣传意识使主流舆论在立场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缺乏与受众的接近性,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的动力不足。

二、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不力的原因分析

面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难”、管控媒体和舆论的效果“越来越差”、媒体和公众对处置工作意见“越来越大”的现实,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不力主要体现在观念、方法、机制上的滞后。一是观念上的不适应。面对新形势,舆情管理的观念没有与“网”俱进。二是方法上的不适应。首先,一些领导干部欠缺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敏感性,无视网络舆情引发的社会问题,面对已出现的舆论事件的负面新闻,不及时公开信息乃至不择手段压制舆论,影响了舆情危机处置的时效性,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其次,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手段严重匮乏,对舆情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控制能力不足。同时,舆论引导形式呆板单一,依旧满足于在报纸上、电视上刊发类似于公文的消息,且一些领导缺乏媒体应对的基本常识和经验,新闻敏感性差,对媒体反映迟钝,该说的不说,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或者是不该说的乱说,口无遮拦,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私自接受媒体的采访,等等。三是机制上的不适应。目前,互联网管理实行多头管理,造成职责不明晰、管理权限内容交叉,依法管网难度较大。

三、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

一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应对舆情和舆论引导的理念。树立高度重视、有效管理、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理念,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事件妥善处置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树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

二要科学整合资源,提升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保障能力。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建立“省、市、县”三级互联网管理机构,主管互联网信息内容,指导、协调、督促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为舆情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对网上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和非理性等情况及时予以多渠道、多手段实时报道,强化正面引导,揭露消除谣言,公布澄清事实,稳定网民情绪,为各种舆情危机有效化解提供立体式的传播阵地;建立高效的检测分析平台,全面掌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为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全面掌控能力和研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三要坚持标本兼治,构建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机制,及时上报网络舆情,为决策提供参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根据舆情等级启动预案,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应对危机的联合动力,迅速、有效地应对处置,力争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对涉嫌违法违规的网上信息,执法部门要迅速依法处理。对工作被动或酿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处理。并建立善后评估机制及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舆情管理科学化水平及应对水平;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坦诚交流机制;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推进舆论引导法制化进程;以网络施政为重点,构建网络民意沟通机制,定期在报纸、网站上反馈网民反映问题办理结果;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立体化、多渠道展开舆论疏导,形成合力。

是 新闻发布会

如何与记者打交道

如何对待不同媒体不同记者

如何对待大媒体记者

大媒体记者是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的重要媒体的记者。

他们采访的主题围绕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如2004年中央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国性的重要媒体围绕这一重大政策,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长时间、不同形式的报道,如新华社报道的江苏铁本项目违规,受到了调查,项目下马,有关高官受到处理。

一般的典型、一般的成果、一般的矛盾冲突、一般的人和事,全国性的重要媒体不会去采访报道。对全国性的重要媒体来说,不论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报道,抑或是中性报道,能否成为其报道对象,主要看事情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是当前全国工作重点,是否具有全国意义。

由于全国性的重要媒体影响巨大,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尤其是新华社内参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所以对这样的媒体来采访,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新华社的内参直接“通天”,一些重大问题和案件的报道,中央领导会作出批示,促使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拥有广泛的观众,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些报道能够摘掉你头上的乌纱帽,能够纠正部门的错误做法,能够帮助为民做主,能够促进反腐败建设,能够让逃避法律的违法分子、特权人物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对待全国性重要媒体记者的采访,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要尽可能出面,接受采访,介绍情况,以增加报道的权威性。

如何对待小媒体记者

小媒体记者是指影响较小的、在一定区域或领域的媒体的记者。

他们的采访报道更多地围绕当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当地一个部门的工作进展,或一起交通事故,或一次文艺晚会,或一件食品质量问题。他们报道的特点是短、平、快,一般不会做事关全国性的重大主题调查研究。

由于报道是本地发生的事,所以他们的报道在当地的关注度较高,特别是城市的晚报、都市报和电视台,在普通群众中影响巨大。

他们的采访风格一般是找到直接当事人,或直接负责人,而不会轻易去采访主要领导。他们最恨部门实行新闻封锁,采访派出所的事,要和市公安局新闻中心或新闻办打招呼,获得同意和批准后才能采访。

对待他们的采访,最重要的是破除新闻封锁(特别情况除外),创造宽松的新闻采访环境。

如何对待名记者

(名记者是指在全国新闻界和地方新闻界(省及大城市)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记者,他既可以是全国性重要媒体的记者,也可以是地方性媒体包括晚报、都市报、城市电视台、交通台、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记者。

名记者出马一般都是采访重要事件、重要主题、重要人物。他们在本媒体有较高的权威和更大的发言权。他们采写的报道比普通记者的报道有影响力。他们擅长搞调查研究,擅长从各个方面抓取材料,擅长对各种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判断。他们采访时通常会带着一名年轻的记者,年轻的记者可以更多地记录名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谈话。

对待名记者采访,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采访风格和个人习惯,接待安排上要礼貌周到。

如何对待普通记者

普通记者是指在全国新闻界和地方新闻界影响小和知名度小的记者,他既可以是全国性重要媒体的记者,也可以是地方性媒体的记者。

通常他们都很年轻,刚出校门走上新闻岗位不久。他们还缺少经验,缺少对社会的深刻了解,缺少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判断,也缺少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经验,但他们有热情,有正义感,也很冲动、敏感。他们人数众多,是各新闻媒体在一线打仗的主力,40岁以上,甚至35岁以上的新闻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在幕后当编辑和担任部门以上领导。

对待他们的采访,最重要的是接待人员要有与媒体沟通的经验,擅于掌握年轻记者的心理和行为,此外要热情,热情是与他们沟通最好的桥梁。

如何对待记者的批评性采访

无论是地方、单位还是个人都不愿被媒体点名批评,被媒体曝光,轻则地方、单位和个人的名声受到影响,重则工作和经济受到影响,更重的则是领导被摘掉了官帽子,地方或企业的某个牌子倒了、企业倒了、工程下马了,个人的违法犯罪被查出来了、暴露出来了。

一方面是采访对象千方百计避免被媒体曝光,另一方面是媒体千方百计获取采访对象的违法违规事实。批评和被批评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不论是大媒体记者还是小媒体记者,不论是名记者还是普通记者,一旦抓住一条批评报道特别是重大的批评报道线索,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的,就像钓鱼者钓鱼、打猎者打猎,鱼儿正在咬钩、猎物就在枪口,你让我放手,我岂能罢休。

记者的批评性采访一般都采取直接找到当事人、现场或其他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场所和人的办法,然后再去采访有关领导,以便了解权威部门和领导的态度以及进一步核实已掌握的情况。一旦记者向你核实情况的时候,你不说也不会影响他的报道能不能发(播)出来。

批评报道还有一种采访方法是,记者名义上是采写正面报道,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就是为他的批评报道服务的。有一年,有两个来自北京某重要新闻单位的记者到安徽某县采访,记者的本意是要采访经济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但如果就这个主题去采访,县里不可能提供情况,于是记者采取了正面报道的采访办法,到某部门采访他们是如何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该部门很高兴地拿出了已经出台和实施的文件,如何让学校老师购买本地酒厂的酒,如何让本地企业只用本地的建材,等等。记者获得此材料如获至宝,一篇报道就此产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承受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立即撤销了该部门,纠正了错误做法。

要想堵住记者批评采访的渠道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地方和一个大单位,你不能给下面下文,不得接受记者的批评采访,这样做本身就成为媒体曝光的对象,这种愚蠢而可笑的事情也确实发生过。

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发现记者在进行批评报道采访,立即派出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前去与记者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而不是阻止记者采访,如果试图阻止记者采访,势必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并常常使记者更气愤,强化了记者一定要发(播)出报道的心理。现实中,采访对象出面阻止记者甚至是暴力阻止记者采访的事时有发生。而记者的报道并没有受阻,反而影响更大。

沟通的目的在于,询问记者的要求,满足记者的愿望,找到有关知情人士介绍情况,把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深层的情况告诉记者,避免使记者产生敌意和明显的倾向性,赢得记者对问题的同情、理解。许多问题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复杂的。这样,记者在发(播)报道时,就会更公正、更客观、更全面。

如何处理记者的不正当要求

有的记者在采访中有时会利用采访的时机,向被采访者提出超出采访范围的要求,这些要求通常是要求提供广告或形象宣传、采写有偿的人物专访、报销票据、索要钱物,帮助解决某个问题,甚至抓住采访对象的辫子敲诈勒索。

对于媒体要求提供广告或形象宣传等,你(泛指地方、单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作为地方、单位和个人,都存在着一个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的问题,但如何去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媒体上做,选择权和决定权在你,而不在媒体。地方、单位和个人在做广告和形象宣传时,除了选择影响大的媒体之外,通常也会对经常支持的媒体给予一定程度的广告宣传上的支持。

一个媒体长期或在关键时候支持过你、帮助过你,你有实力和能力在媒体上做广告宣传,但却不理会该媒体对你提出的要求,你这样做没有错,但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正确的做法是你应该主动地提出给予支持和回报。这既是对情理的回报,也是加强联系和沟通的一种方式。

如果一个媒体从来没有或基本没有支持过你、帮助过你,却要求你提供广告宣传,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答应他的要求,也可以回绝他的要求。更好的做法是,你可以对他说:“以后多沟通、多联系,机会总是有的。”

至于帮助解决某个问题的要求,被采访者应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解决。如果合情合理,应该尽力解决。如果可解决可不解决,也应该帮助解决。如果于情于理都差一点,甚至根本就不合情理,那就不应该帮助解决。

对于报销票据和索要钱物的要求,你应该坚决拒绝,因为这样做对你来说是违法的,对他来说也是违法的。如果你不好意思回绝他的要求,很可能是有其一就有其二,所以最好是第一次就要回绝。

抓住采访对象的辫子进行敲诈勒索的做法是一种违法行为,采访对象应该严辞拒绝。你还可以向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的领导反映记者的违法情况。你还可以通过偷录(音)、偷拍的方式记录下记者敲诈勒索的情况。

电视镜头前的身体语言

很多人面对镜头时,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他要说的内容,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姿势和语调也在传达着信息。身体语言和说话音调暴露了你对你正说的内容的感受。观众会更相信你说话的表情而不是你说的内容。

眼神

让眼神只与采访者交流;

睁大你的眼睛,动一动眉毛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要显得很有生气,不要向背后和采访者与镜头之间的地方撇眼,显得目光游移不定。

头部和面部表情

微笑,这种表情会换来友善,比你说的东西更能增进采访的温和气氛;

不要控制你的笑声,可以偶尔大笑,但不能夸张,最好是微笑;

时而自然地点头接受提问,即使你并不赞同这个问题;

即使正在讨论的问题很重大也不要皱眉头;

不要僵硬地挺着头。

手和胳膊

用手势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做手势可以使你的声音、面容和身体富有生气;

摄像机一般在人的头部和肩膀的高度,你的手势要保持在这个高度以下。

站相

在摄像人员架设机器的时候要抓紧时间放松;

不要架着胳膊或背着手或双手叉在一起放在大腿根部;

不能像上级对下级说话那样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坐相

向前坐直,这样显得你很专注;

要轻松自如;

坐住你的上衣后摆,以免衣服在肩膀上拱起来;

不要在椅子上转来转去;

不能像在大会上作报告那样拘谨、僵硬;

不要夹着胳膊或者把双手叉着放在大腿根部

不能念文稿。观众常会看见这样的镜头,电视上的那个人身体冲着镜头,但眼睛却斜向左面或是右面,嘴里在说着话。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他在看着稿子对观众讲话。因而显得很不自然,语调过高或是过平,身体语言不当,感染力很差,影响你的形象。

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是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一些企业家甚至是大企业家在电视镜头前都不自然,甚至很紧张,以至没有文稿在一旁提示就讲不出话来。这主要是缺乏锻炼的缘故。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的人,你一定要在电视镜头前练习讲话的技巧,这一点非常重要。

争取主动权是成功把握媒体的关键

你想要向记者谈谈你的公司,但你可能得到的是尴尬的结果――除非你有所准备。而在媒体上的那短短的一瞬间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了你。如果这种压力很大,而你又能够很好地控制场面,那么掌握好以下的技巧也许会有助于成全你,至少会让你扔下包袱。

老总们习惯了在自己的公司里面对善意的环境,可在媒体尖锐的追问面前就难以招架了。毕竟,媒体不是他们的企业,而是记者们的企业。对于政府官员、体育娱乐界明星、新闻发言人、科学家等知名人士等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等到现场采访镜头已经对准你时,才想到怎样才能把握媒体就太晚了。

争取主动权是成功把握媒体的关键。没有经验的受访者根本不懂得抓住主动权,他们只想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作尽可能妥当的回答,不懂得如何回避他们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应该主动地影响采访的进程。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媒体介绍他们想发布的信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为电视和广播记者准备提示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精心安排新闻发布会

想像你的听众、观众、读者、网民,对谁而说。

了解记者如何工作,如果你想和记者合作,那么你必须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并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围着你的记者们可能对你的行业和情况一无所知。

记者的“无知”或者年轻记者的不善处世,是那些处理新闻发布的人们之间经常议论的话题。但是如果由此演化成一种对记者的刻薄态度就会很危险。你如果说:“记者很令人讨厌。”那么,对于那些坐在家里的电视前观看你的人来说,你说这话的意思是讨厌观众,而不是记者。

和记者离奇地闲聊是很不利的。我发现有些人,他们的话被编纂登报以后,就报怨说,他们的话被断章取义了,或者说记者没有表达出他们的本意。而这些往往正是由于受访者说得太多而自寻的烦恼。

你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很多人面对电视和广播采访时,好像是在法庭上接受审问一样。你其实不必如此。你不必回答那些硬塞给你的问题。可能有大量的理由支持你不必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这些涉及机密、隐私、诽谤或者那只是一些无聊的质问。回答这些涉及敏感问题的提问显然是很不明智的。不管是什么理由,你必须坚决地、礼貌地说你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与主题无关的话,你也要避免回答。记者有时会突然问你一个与主题无关的其他问题,这多半是记者给你设下了圈套。对此你应该有高度的警觉,可以闭口不谈,让他达不到目的。

你可以采取两阶段策略来对付你不想回答的提问。第一阶段,简单地置之不理;第二阶段,如果采访者仍然坚持,就说明你拒绝这个问题,如果合适的话你还可以告诉他你的理由。如果采访者死死抓住问题不放,就要采取断然手段,重复地告诉他你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妥协。

合作社与媒体打交道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合作社要善于利用媒体宣传自己。合作社是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经验和问题也是新闻媒体较关注的事件。合作社可以把成功经验总结成稿件,争取在媒体上刊发。也可以主动邀请相关媒体采访,对合作社及合作社农产品给予宣传报道,扩大知名度。

(2)合作社还要善于利用媒体进行营销。合作社要跳出低价竞争,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需要合作社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能够拿出钱来做营销活动,可以找专门的策划公司设计合作社的品牌、产品形象、吸引人的广告语等,在社会公众经常看到的报纸、杂志、传单、公路广告等媒体上集中宣传、推介合作社产品。

(3)合作社的经营者要善于与媒体沟通。很多合作社与媒体沟通大多数不到位,表现出有媒体采访时,合作社经营者通常“不会”与媒体沟通。事实上,合作社的经营者在面对媒体时应努力做到“合作、友好、主动、诚信、准确”这五点。一是在思想上要把媒体当做伙伴和朋友,在态度上要诚恳、积极协作,为媒体的采访提供素材;二是合作社经营者应试图与媒体记者建立友谊,大报、小报记者一律同等对待;三是合作社经营者见记者前一定要充分准备,遇到媒体提出采访要求,而合作社不愿或不便接受采访时,千万不要轻易地用冷冰冰的口气说出“不”字;四是不要轻易对记者作出承诺,但是如果已经承诺了,就一定要履行;五是与媒体沟通,或者提供给记者的素材一定要准确无误。

如果希望能很好地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合作社内部挖掘有能力的公关人员,他了解合作社的运作和传播需求,也知道媒体的关注所在,同时尊重媒体的社会责任、了解传媒的行事风格,可以更好地帮助合作社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