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具体控制(如成本控制)有什么区别?

口才训练 2023-10-01 09:42 编辑:admin 103阅读

一、内部控制与具体控制(如成本控制)有什么区别?

内部控制和成本控制都是管理行为;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合规性,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各个职能部门间分工、牵制和监督的一套制度,也可以说是一种统治手段,比如以前的朝廷上,内阁拥有决策权,但是执行权在六部,另外监察御史打小报告(风闻奏事),最后东厂代表皇帝监督所有人....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建立这套相互牵制,监督的体制,以保证皇帝(股东)的利益。总的来说,内部控制是政治性的,政治会影响所有人。 成本控制是企业为了达到预计成本目标,通过分析影响成本的要素,并调节这些要素以达到成本目标的过程。在朝廷里,这个过程大致就是皇帝觉得官员俸禄太高,号召全国官员为人民服务,自动减薪,然后对官员的灰色收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后朝廷的预算表就很好看了....成本控制一般来说是技术性的,但是可能造成的风险决不限于技术性部门。一、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目标(见视野官方博客)视野咨询认为,内部控制目标, 简单讲就是决定内部控制基本方向一个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沿革过程来看,内部控制概念大体经过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等几个主要阶段。可将内部控制目标的要义归纳如下:   1、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按管理当局一般的或特殊的授权进行业务活动;  3、保障资产的安全与信息的完整性;  4、防止和发现舞弊与错误;  5、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二、什么是成本控制1,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2,成本控制主要内容:按成本形成过程划分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工资费用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项目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4、企业管理费控制  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上述这些都是绝对量的控制,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还要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标。

企业需要更加之中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价值链分析目标就是要找出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而低成本策略优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选择,找到二者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借助价值链分析,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听说17日下午1点在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369号上海财经大学博思楼,有前500强财务总监李品主讲的管理会计实践沙龙活动(高顿财经),就是主讲成本控制,之前听过他的一些其他的分享活动,收获还是很大的,值得一去

二、与组织内部非组织内部沟通方式有哪些?

第一,向下沟通。比如命令、说明、面谈、演说、会议、电话、训话等;

第二,向上沟通。比如报告、面谈、会议、电话、文书、提案、意见等;

第三,平级之间沟通。比如面谈、会议、电话、文书、传阅备忘录、报表等。

组织内部沟通的意义:将一个人的意思(感觉)传达给别人,且企图为对方所接受与了解的行为。

沟通是指一个传达者把一个传达符号(语言、文字、肢体语言)传达给对方的过程。沟通不是告知。一定要让对方确认,有时候要对方写回执,有时候要签字后才叫沟通完成。

三、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前

  起步阶段——行为人层面的控制(点)

  目的:查错防弊(上下牵制、左右制约)

  手段:职务分离、账目核对

  控制对象:钱、账、物等会计事项

  【意大利】复式记账法13世纪起源

  【基本设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要比单独一个人或部门犯错误的机会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进化阶段(概念的形成、解释、修改)

  ——组织层面的控制(面)

  内部控制开始区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方面,主要通过形成和推行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方法和程序)来实施控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

  1958年,《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SAP29)

  ——区分两方面控制

  1963年,《第33号审计程序公告》(SAP33)

  ——注册会计师主要针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检查

  1972年,《第54号审计程序公告》(SAP54)

  ——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开始)

  提高阶段——企业层面的控制

  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重点表现在:

  一、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

  二、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四)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演进阶段——基于企业风险控制

  1992年9月,COSO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C)

  【三项目标】: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

  【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COSO内部控制系统

  一、强调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调信息与沟通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

  三、强调对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监控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五)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提升阶段——基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2004年,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

  【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风险管理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企业的层级】包括主体层次、各分部、各业务单元及下属各子公司。

  COSO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相比,ERM整合框架具有下列6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内部控制涵盖在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之中,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拓展了所需实现目标的内容。

  首先,增加了战略目标。

  其次,将财务报告扩展为企业编制的所有报告。

  最后,引入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概念。

  (3)引入风险组合观,从企业角度和业务单元两个角度以“组合”的方式考虑复合风险。

  (4)更加强调风险评估在风险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5)扩展了控制环境的内涵,强调风险管理概念和董事会的独立性。

  (6)扩展了信息与沟通要素,企业不仅要关注历史信息,还要关注现在和未来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事项的影响。

四、请教各位大神,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属于包含关系,内部管理范围很大,包含很多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体系等,如ISO、六西格玛、精益管理、TPM设备管理等。而内部控制属于一种管理体系,有其自身的一套管理框架和思路,是以企业风险为导向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自身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更多的是关注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

五、内部审计与内部会计控制还有内部控制哪个好写论文?

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评价。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对于企业内部的资产及会计可靠性进行控制。内部控制是指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包括投资、筹资、生产、运输、销售等等。

内部控制的论文可以写的框架拉得比较大,能写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推荐写内部控制的论文。

六、会计内部监督与单位内部控制是什么关系?

目前的工作是公司的controlling,对于这个问题也很困惑。岗位考核隶属于财务部,但是各种工作并不是财务相关,主要是管理和监控公司的各种KPI指标。

我理解会计内部监督重点还是在财务数据方面,规范财务内部的流程和制度;而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是监督其它部门是否合规。

正规的公司,finance controlling和plant controlling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两个function。

七、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内部控制审计属于注册会计师外部评价,内部控制评价属于企业董事会自我评价,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责任主体不同。

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其次,两者的评价目标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各类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侧重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目标实施的审计评价。

最后,两者的评价结论不同。

企业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发表意见,并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出具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注册会计师仅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虽然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具有上述区别,但两者往往依赖同样的证据、遵循类似的测试方法、使用同一基准日,因此也必然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程度,从而相应减少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

八、内部控制的选择与作用?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九、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是什么?

内控说起来,实际上不是单由财务部门就说了算的,必须是相关部门互相配合。财务部门仅仅是牵头部门,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各种运行机制的执行与监督,乃至高频风险点与漏洞防范,整个流程的示意图,整个系统做下来,各部门的重视与协作,必须全盘考虑。

十、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①内部牵制原则。这是指分离不相容职务,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验证或同见共证的关系。

不相容职务,就是指由一个人从事就会产生差错或舞弊的职务。

分离不相容职务,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所分成的授权、主办核对、执行和记录等几个步骤,不能同时交由一个人办理,以减少任何人进行并掩饰错误或舞弊活动的机会。

②程式定位原则。

这是指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和性质,划分其工作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规定其相应的操作程序和处理办法,确定其检查标准和纪律规范,以保证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从而达到切实实施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的目的。

③系统网络原则。

这是指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促进各岗位、部门的协调。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功能,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目标。

④成本效益原则。

这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成本应小于其所带给小企业的经济利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利益。该原则是任何现代经济管理和规范程序都应考虑的原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